08年山东高考《青花瓷》,不过我们无疑是保守的,所以,虽然这次有所突破,但只有1分,而且实际上也并不是考歌本身,只不过是拿歌作了个引子。
武汉某校高一月考,默写《青花瓷》的歌词。不过我认为这样的行为就显得比较无趣。这纯粹就是把学习变成体力劳动。
看看台湾,这样的变革才叫人拍案叫绝。
台北徐汇中学高三国文段考考题:
周杰伦的歌曲《七里香》中,营造“夏天”意象来表达对女子的爱情,象征意义为何?
方文山为什么要用“秋刀鱼的滋味,猫跟你都想了解”这样的句子,是用什么技巧来表达对女子的热情?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这几句歌词,其实用了许多文学典故,可以表达出什么样的爱情观?
“发如雪你凄美了离别”,其中“凄美”是什么词性?
国小一年级,《听妈妈的话》成了教材。
除了武汉高一月考这个默写的形式之外,其他的几个形式我个人认为,其实都确实是独具匠心,单纯考歌词本身其实是没有多大意义,而且反而容易导致学生思想简单,把学习当成是体力劳动,因为你命题者也没有多大思考嘛,你还以为你很有新意,默写现代歌词,和时代接轨,讨学生欢心,其实殊不知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学语文是为了什么。其他的,以歌曲为引子,以此为材料,考察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考试,也反映了命题者有真正的思考,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学和学习需要研究,而我们现在真正缺失的也就是研究与思考。
劳动密集型应该要向集约型转变了,不然教育就要被时代所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