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地认识能力的需求

常听到同行抱怨现在的学生在运算等方面的能力过于底下。这是一个教育需求的问题。

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教育会让学生成为怎样的人?需要成为怎样的人?能力有各方面,不可能要求发展一个人所有的能力。那么需要哪些能力?

当然,因为教师们基于思维惯性,无形之中在对比了以前和现在的学生之后,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现在的学生运算能力差了很多,于是,很容易得出一个貌似非常正确的结论,现在的学生,不行!

其实,教育是需要考虑社会的发展,脱离社会的教育就不成为教育。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在原始社会,大部分男人都需要拥有活捉大型动物的能力,但是现在的社会对绝大部分人肯定不需要这样的能力。

其实这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教育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例子。同理,现在的教育是不是还有必要如以往那般对运算能力作那么高的要求?

我认为制定新课程的人还是明智的,对课程中运算等能力的要求也是恰当的,只不过我们教师需要好好的思考,好好的调整。

拿得起,放的下

是不是经常听到抱怨,平时都很好可就是在关键时刻,发挥失常。
是不是经常听到抱怨,平时都还记得就是在关键时刻,忘得一干二净。
你会的,只能说明你当时会,不能说明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会。
人所处的境况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一个正常的人,在碰到极端情况都会大小便失禁也说明了境况影响人的可能性。
那么,为什么人会被环境影响,当然是因为对所处环境的在乎。
如果不在乎,也就无所谓被影响了。
那如何能将这个影响导向有利的一面,而不是失利的一面?
对比分析之后,我们能得出一个非常神秘的结论,那些拿得起放的下的人,往往在紧张的环境中能获得一个出色的发挥,但是那些拿不起放不下的人,往往会专注于所改变的环境,而不是专注于事物的主体因素,从而导致了一个糟糕的发挥。

五一的这个黄金周

黄金周,顾名思义,乃很值钱的周也。

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现在在教室里上课的那帮人,这个周真的是黄金周。老生常谈,快高考了,估计他们听的耳朵都生茧的这句话。

所以,好心的学校,让他们今天回来读书了。提高,再提高。呵呵,凤凰涅盘,浴火重生。

谁能傲视群雄,笑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当年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就是这样质问“命运”并激发大家的抗争意识的。

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人是“有种”的。

我们并不是真的“生而平等”的。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

有人比你更能沉下心来,专心于学习;
有人不怎么锻炼身体,却一直身体很棒;
有人虽然贪玩,却成绩很好;
有人刻苦勤奋,而总是榜上无名;
有人天性开朗,人见人爱;
有人整天忧虑抑郁,满面阴云;
有人能吃能睡,膀大腰圆;
有人整天无精打采,身如豆芽;
有人乐观向上,有人悲观厌世;
有人轻松幸运,有人勤苦无功…

你往往无视那些比你差的人,但你总是会发现有些人比你更轻松,更顺利。

忽视自己的基础条件是无知,而认为命运不可改变则是迷信。

人确实是有命的。

看看你的手上,有一个叫感情线,有一个叫事业线,还有一个叫生命线。

但是,他们在哪里?

就在你的手中,在你自己的手中。

金华高考研讨会后感

张耀光:
编写试卷需要适度创新,无偏题怪题,文字简洁,语言通俗。内涵丰富,设问清楚,思维深刻。近几年浙江卷04.12、04.14、07.4、07.7这几个题目非常具有借鉴作用。

要强调数学的本质,能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复杂问题明确化。能做到在决然不同的事物中发现相同的东西。05.10、06.10、06.12这几个题目具有非常明确的借鉴作用。

今后的考试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克莱因教学理论认为:要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定理的证明,教师只给出定理证明的框架和轮廓。

不要在填空题中出探究性的试题;不能在选择题选项中出现科学性问题;不要在试题中将本质的内容隐藏掉。

教数学要让学生拥有清晰而有效的思考能力。做到想教的和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的内容和学(作业)的内容趋向一致。做到课程目标有效达成。

准:内容和评价要准;实:教学(生成真实、常态;讲解朴实精确)和练习应做到实处;活:方式和练习可以多种多样。

做学生做不到而必需做的事(创设良好的复习环境;讲背景,揭示问题的本质和问题间的联系;挖掘问题中隐含的条件、方法;准确定位,提高效益;把握细节,优化答疑解惑的环节)。

什么是一堂好课?

人文。大胆的表扬,尊重学生,给学生留以面子,即使上台做错了,或者做得不够好,也不能说做的不好,而是说美中不足。认同学生,肯定学生的做法。
可以有一些亲切的称呼:红衣少女等等。
注重情感交流,使知识的传输更加流畅。
一个课堂不仅仅是练习的密度,更加重要的是思维的密度。

扎实的复习课:知识网络——概念辨析(小题)——例题——总结。每题有小结,由学生思考,学生讲解等。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http://zjmm.zjfc.edu.cn/中图分类法/中图分类法—-G%20文化、科学、教育、体育.txt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岁岁年年事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

教育这东西,总是比较有趣的。总有那么一些近乎规律的东西。
做学生的,很多事情相似,做老师的,很多事情也相似。
每年,班与班之间的风格总是泾渭分明,有些班拼命抓时间,有些班似乎没那么严重。这其实与班主任的风格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记得去年的时候,我曾和一个班主任谈起来,我说现在这学习啊,居然还要无形中逼迫学生喝三勒浆这种类似激素的东西提高兴奋力用于学习,这可真是犯罪啊。谁知道那位班主任居然说,那东西好啊,效果不错,要叫学生多去买来喝喝。
其实现在的教育工作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不过拼命利用时间真的效果好吗?似乎大家都知道,但是又很少有人能够跳出这个怪圈。
不仅让人想到鹈鹕捕鱼。其实这不仅仅是鹈鹕的悲哀,也是捕鱼者的悲哀,更是生态的悲哀。
当然这不是捕鱼者的错,这是一个效率和公平兼顾的问题。其实说深了这是教育的领导部门不作为的错。现在的境况是他们把应该他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扔下,以至于一线的教师盲目于分数这一火坑上。分数重要吗?重要!真的很重要,因为很大程度上,这几乎决定了一些没有其他途径改变命运的人的命运。
但是另一方面来说,这样做,有必要吗?似乎有没必要。记得曾经有一位北大的浙江籍学生到了大学后向高中母校写过一封信,上面聊聊几言:我恨你们!当然,有这样思考力的学生确实不多见。因为很多人已经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了。
作为一个教师,一个就是自身追求的问题,方向是什么?还有一个就是很现实的,既然不能高效率的解决问题,那么只能通过提高劳动时间来提高,而且即使效率很高,如果再加上高度的劳动时间,那岂不是锦上添花?只要我们可以接受这样的“锦”和“花”。